若要再次強調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1962-1965)獨特的過失,用兩個星期來回應一位讀者對三週前(10 月 31 日)「矜憐我等評論」論點的合理反對將不會太長。那個論點堅持,新教會在大公會議之後提出聖事的儀式,其本質長期下來會使教會的聖事無效,因為藉由它們的模稜兩可它們被設計來腐蝕聖事施行人的意向,沒有這個意向便沒有聖事。
這位讀者以教會典範的教導來反駁,那聖事施行人個人的過失,甚至他缺少信仰,可以在他因教會之名施行聖事時,被教會的信仰補足(參考Summa Theologiae, 3a, LXIV, 9 ad 1)。因此─典範的例子─一個完全沒有天主教信仰的猶太人可以有效地為一位垂死的朋友施洗,只要這個猶太人知道在行洗禮時,天主教教會做了一件事,而且他有意去做教會做的那件事情。透過念教會在洗禮的儀式中規定的經文和執行其規定的動作,他表明做教會所做的這個意向。
因此,我們這位讀者辯稱, 新教會或許已經腐蝕聖事施行人的天主教信仰,但是永世的教會將補足他信仰任何的匱乏,他施行的聖事將還是有效的。對此回答的第一部分是,如果新教會的聖事的儀式只是打擊聖事施行人的信仰,這個反對是成立的,但是如果它們也破壞他施行聖事的意向,那麼完全沒有聖事可言。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表明這樣的看法。當水從一根金屬水管中流下,不論水管是金製或者是鉛製的,只要有水流出,水管必須接到水龍頭。水是聖事的恩寵。水龍頭是恩寵主要的泉源那─只有天主。水管是媒介性的水源,即聖事的施行者,來自天主的聖事恩寵從其行動中流過。金或鉛是聖事施行人個人的聖德或罪惡。因此聖事的有效性不依賴聖事施行人個人的信仰或沒有信仰,但是它依賴他將自己連接至聖事恩寵的主要來源─天主。
他所做的這種連接正是他去做教會所做的在執行聖事時的意向。因為藉著那個意向他將自己放在天主的手中,以作為天主透過他傾流聖事恩寵的工具。沒有那個聖事的意向,他和他的信仰可能是金抑或是鉛,但是他和水龍頭被切斷。還有待下週說明梵二如何被設計並且有傾向不但腐化聖事施行人的信仰,並且腐蝕他可能有的任何施行聖事的意向。
主,矜憐我等。
英國倫敦
理查‧威廉遜主教
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