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矜憐我等 評論 第119期:「崔斯坦」─製作(2009年10月17日)

與倫敦皇家歌劇院闊別四十年之後,非常愉快的上週有朋友送給我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徳」的票。一個令人愉快的夜晚,但是天啊!─現代的製作!往昔的經典名劇是一回事。今天他們在舞台上的製作可是另一回事!

像「崔斯坦與伊索徳」那樣的一部經典之作,在 1865 年首演,能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成功地表達屬於所有年齡的人性問題和解決之道。男女之間浪漫的愛的激情從未像在「崔斯坦」的音樂戲劇中如此有技巧地和強而有力地表達。但是每次一齣經典戲劇在舞台上演出,明顯地其製作只能屬於上演的時代。因此經典本身靠作者,但是其製作靠製作人,以及他如何瞭解他負責製作的經典之作。

現在華格納可以被稱為現代音樂之父,尤其透過「崔斯坦」中,不斷變換的半音階和聲所造成的大改變。沒人能說華格納不是現代的。然而目前在科芬園皇家歌劇院製作的「崔斯坦」顯示,即使在華格納時期和我們的時期之間也有極大的差距。由兩個小例子顯示,這位製作人不是沒有理解就是不尊敬華格納的原文。第三幕中當庫文納爾應該向著大海遙望尋覓伊索徳的船時,演出中他卻一直注視著崔斯坦。相反地當伊索徳終於衝進來發現垂死的崔斯坦,華格納的原文中她當然在他身上尋找任何生命的跡象,但是這位製作人卻讓她的背朝著他躺在地板上!在這製作中,從頭到尾都這般嚴重地違反原文和常識。

製作人以為他在做什麼?我想要知道。一則他沒有常識,要不然他有任何常識的話,他就是故意有計畫地違反它。更糟的是,皇家歌劇院很可能付給他高薪來這樣做,因為它會認為今天的觀眾享受這樣的違反常識。有人被提醒畢加索說過,他知道他的藝術荒謬,但是他也知道那是人們想要的。的確,上週的觀眾早該把這樣的胡鬧轟下台,反而溫順地觀賞和熱烈地鼓掌。除非是我弄錯了,今天在華格納自己的國家,他的歌劇的古典製作是罕見的。

有人必須問,常識到哪兒去了?今天的觀眾將往哪裡去?一個民族怎能在,例如,以情人在面對死亡時背向對方為樂之後,仍然生存?反駁:那只是戲劇。回應:戲劇端起反映社會的鏡子。結論:今天社會一則沒有常識,不然它在踐踏僅存的一點點常識。因為常識是現實的意識,如此的社會無法長存。

主,矜憐我等。

英國倫敦
理查‧威廉遜主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