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的聖事若要被有效地施行,施行人必須有「做教會做的」的意向(矜憐我等評論第124期)。那個意向要求他最少有正確的概念教會是什麼和做什麼(矜憐我等評論第125期)。目前為止尚未說明梵二藉著腐化那個概念來破壞那個意向,在教會全部歷史中前所未有以如此的方式被腐壞。
這是因為梵二是至少回溯到十四世紀文藝復興反天主教人文主義的官方化,也就是在天主教教會之內使其成為正式公認的。經歷數個世紀敬拜真天主的天主教神職人員堅決地抵抗了現代世界崇拜人的替代宗教之後,但是當那個世界經過500年只是變得更為異教,神職人員終於在一九六零年代放棄抵抗,協同梵二他們開始追隨現代的世界,而不是引導它。在教會裡向來有俗世的追隨者,但是以前這種追隨從未在普世教會裡被定為官式的!
但是,大公會議的教父不會也無法完全放棄故有宗教,一方面因為他們還相信它,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必須維持個表面。那就是為什麼大公會議文件具有模稜兩可的特徵,把在天主的地位屬於天主的宗教,與在天主的地位屬於人的宗教相混合。這種模稜兩可意味著保守的天主教徒可以訴諸大公會議的文字堅持梵二沒有排除故有宗教,新潮的天主教徒可以訴諸同樣文字的精神而主張大公會議在促進新的宗教─於此保守派和新潮派都正確!因此在梵二中故有宗教還是存在的,但是它下面被墊了輸送台,從此以後一直在消失中。
類似的模稜兩可也困擾以大公會議的精神改寫的聖事的儀式,在外表尊敬天主的宗教,但是內在接受人的宗教。故有宗教還可以存在因為聖事的形式(為有效性必要的文字)通常不是自動無效的,但是同時這些形式週圍所有的儀式都在滑向新的宗教。因此,施以現代的世界將人放在天主的地位那軟性而強烈的壓力,倘若所有聖事的施行人都有我們在壓力下輕易地選擇容易的方式那可憐的古老人性,那末這些新儀式是量身訂做來在不知不覺中損害最終破壞施行人聖事的意向,隨之聖事的有效性。
天主教徒,避免新儀式的同時,保持真理的平衡。不要說這些儀式是自動無效的,也不要因為它們可能是有效的,而說它們是無害的。即使它們是有效的,它們破壞信仰。至於使用它們的神職人員,不要說他們失去了信仰如果他們使用新儀式,也不要說他們是無害的如果他們使用它們。這些聖事施行人很可能還有信仰,但是,他們冒傷害你的危險如果他們使用被設計來破壞你的信仰的儀式。尋找古禮,和使用它們的神職人員。這樣做你將有助於保護天主的榮耀,祂的真正的宗教,和許多沒有那宗教將失落的靈魂。
主,矜憐我等。
英國倫敦
理查‧威廉遜主教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